细菌性痢疾的中药良方

    日期:2016-11-16 15:37:51    

  处方: 十味止痢汤
  药物组成 川连3——6g 黄芩l0g 黄柏l0g 苦参l0g 椿根皮l0g 煨木香6g 炒白芍6g 乌梅炭6g 双花炭15g 地榆炭15g
  制剂用法 每日1剂,水煎成150—200ml,频频饮服。
  适应病症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。症见下利频繁、便中脓血、里急后重,伴发热、腹痛、哭闹烦躁等。
  病案举隅 区某,男,4岁,近10日来下利不止,便下脓血,日20余行,经西医治疗无效,迁延不愈。诊时发热忽高忽低,腹痛阵作,时欲临厕,解则甚少,脓血较多,红白相夹,肛门潮红,舌红苔淡黄厚腻,脉细。大便常规示粘液(+++),白细胞(+++),红细胞(+++),吞噬细胞3~5个/视野。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,证属湿热时毒,蕴郁肠腑,损伤血络脂质,治以清热利湿、调气和血、解毒止痢。方用十味止痢汤加减:黄连6g,黄芩、黄柏、苦参、椿根皮各log,煨木香、双花炭、地榆炭各15g,赤芍、乌梅各20g,3剂。复诊时诉小儿腹良药后次日大便无脓血,连服2剂即解成形粪便,复查大便常规正常。应家长要求继服原方3帖,以固疗效。1月后随访正常。
  资料来源 李子丰,等。四川中医
  评按 本方在清热利湿、调和气血的基础上,着重加解毒、止痢之法,辨痢疾发生之由。湿热素蕴为本,复感时毒为其标,故遣方用药应时刻不忘解毒杀虫,同时顾及痢久伤阴,在大剂清热、利湿、解毒基础上,伍以涩肠上痢之品,既可及时止痢,又可避闭门留寇之嫌。本方以川连、黄芩、黄柏清热利湿;苦参、椿根皮燥湿解毒杀虫;木香、芍药调气和血;双花炭、地榆炭、乌梅清热、凉血、解毒、涩肠止痢。诸药合用,齐奏清热利湿、调气和血、解毒止痢之功,而此功效正与湿热痢疾发生之病机相契,是故用之效捷。
返回上一页